>百科大全> 列表
榆荚半两介绍
时间:2025-04-14 09:04:59
答案

榆荚半两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,成色年代为西汉早期。其名称源于其形状类似于榆树的荚果,因此被形象地称为“荚钱”或“榆荚半两”。这种钱币一般较为轻薄,且轻重不一。

榆荚半两为青铜质,具有广穿狭肉的特点,没有内外郭,制作相对粗陋,边沿不规整。其面文为“半两”,以篆书书写,字文狭长。虽然法定重量为三铢(约2.1克),但实际上,由于民间自由铸造,大多数榆荚半两的重量都达不到这一标准,制作也显得粗劣,厚薄不均,减重严重。

榆荚半两的出现可追溯到秦末赵高篡权时期,入汉后受政府鼓励,铸造数量众多,但质量却参差不齐,甚至杂有铅锡劣钱。这种大量铸造的榆荚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,造成“钱轻物贵”、“时担米值万钱以上”的恶果。直至汉惠帝三年(公元前192年),政府才禁止了私人铸钱。

总的来说,榆荚半两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制度的特点。如需更多信息,可以查阅古钱币相关的研究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。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德尔百科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