踢毽子,最重要的是毽子。做毽子要准备四样东西:铜钱、布片、鸡翎管、鸡毛。在这几样东西中,最讲究的是鸡毛。鸡毛最少六七根,要用红公鸡的,这样毽子才多彩漂亮。毛要用活鸡的,活鸡毛踢起来才会灵动。于是,那些家里养的公鸡就遭了殃。农村家里的鸡晚上大都关在鸡窝里,早上放鸡的时候,大人孩子就守在鸡窝口,将鸡一只只往出放。大人瞅准红公鸡一把抓住,孩子们则完全不顾鸡的感受,在公鸡的翅膀上挑选几根好看的长短合适的鸡毛用力拔下,兴致勃勃地交给母亲。鸡翎管,大多是从鸡时常活动的地方捡的,实在找不到的话,也得从活鸡身上拔。
那时候,好像农村家里都不缺铜钱,如开元通宝或者康熙、乾隆通宝什么的比较多,所以做毽子基本上用的都是铜钱。用铜钱做的毽子比较有份量,踢起来感觉特别好。找块做衣服剩下的面料或旧布块,最好是家织的土布,用剪刀剪成比铜钱大点的圆型,面子朝里缝起来,留下个能装进去铜钱的小口,再将布翻过来装进铜钱后缝上小口,毽子底座就做好了。将鸡翎管从五、六分之一的地方剪下,用剪刀将上部剪开成四条,用针线一条条牢牢地缝在铜钱的空心位置,再根据需要和长短将缝在铜钱上的翎管剪开,插上六七根鸡毛,一个美观实用的鸡毛毽子就做好了,孩子们也就有了嚣张的资本。